晚报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银行业理财产品在当下仍有较大的活力 [复制链接]

1#

银行业:理财产品在当下仍有较大的活力


事件:《中国证券报》报道,"多对多资金池操作模式被明令禁止……对在4月底前不能达标的银行,银监会将开出罚单"。理财产品现象又回到公众视野之中。


    绝大部分大中型银行已经完成资金池整改。据我们了解,绝大部分大中型银行都已经有效实行理财产品分账户运作,理财产品已能够对应到具体资产,并实现封闭运作。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理财产品"发短投长"的盈利模式的终结,从而降低银行理财收入?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银行同样可以通过发行短期限的理财产品来配置一个偏长期限的资产。短期限产品到期后,只需要将资产出售给其他理财产品就可以满足偿付需要。


    银行理财产品这一现象是中国独有的。与存款相比,理财产品不增加风险但明显提升了回报率,这一现象在海外是不存在的。海外的银行理财产品又被称为"结构性存款"、"结构性票据",其收益率通常与某些经济金融指标挂钩,预期收益率的提升都伴随着风险的增加。那么,中国产生银行理财产品这种低风险-中高收益金融现象的基础何在?我们可以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划分成三段(1)存款利率;(2)货币市场利率与存款的利差;(3)贷款带来的超额收益。其中,(1)+(2)其实正是长期内存款的合理均衡水平。也就是说,理财产品首先给予投资者一个突破存款利率管制获得合理存款利率水平的机会。但我们观察到,理财产品收益率通常还会更高于货币市场基金回报率,这一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于理财产品资产池对贷款的配置。换而言之,在当前中国金融产品体系中,贷款是具有最优风险-收益回报的资产,该产品的加入,进一步使得投资者可以分享银行在贷款上享有的垄断利润。


    长期内金融改革完成后理财产品将失去存在的基础。若未来金改完成,上述(2)、(3)部分的收益都将随着存款和贷款利率水平的合理化而基本归零,届时银行理财产品将失去竞争力。但在当前银行贷款议价能力居高不下、存款利率尚未放开的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仍有较大的活力,预计仍然可望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